“过誉之言也,君知子桓之作乎?”曹操对于我对他儿子的赞美表示谦虚地接受,突然问我如何看待他儿子,也就是魏文帝的著作。
我想到了《典论》,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,说道:“令郎之作《典论》实为名山大作也,吾尝闻令郎誉文章为‘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’也。”《典论》大部分内容失传,但保留了一些内容,就比如《论文》部分。
“孤翻阅良久,拍案叫绝,觉上古至今,无人为此事也,孩儿有此念想,不易也!”曹操看着还算完整的《典论》草稿,感叹道。
(资料图片)
“丞相何以育儿?”我担心曹操会说不完文学的相关话题,岔开话题道。
“言之良久也,先生愿听乎?愿先生三缄其口,勿谓之于外也。”曹操屏退下人,与我品评美酒,说道。
“吾洗耳恭听。”我表示接受曹操提出的建议。
“吾非四目两口(据《魏书》:贼将见公,悉于马上拜,秦、胡观者,前后重沓,公笑谓贼曰:"汝欲观曹公邪?亦犹人也,非有四目两口,但多智耳!"),然克敌制胜,初统北方,先生知其故否?”曹操问我,如何看待他成功的原因。
“丞相苦读孙、吴之书,作十万新书(据《魏书》:太祖自统御海内,芟夷群丑,其行军用师,大较依孙、吴之法,而因事设奇,谲敌制胜,变化如神。自作兵书十万余言,诸将征伐,皆以新书从事。)。”我想到的原因是喜欢读兵书。
“纸上之言,皆依实行而来,先生知否?为将者,当率士卒,遵法度,是否?”曹操提出了自己的理论。
“尝闻丞相下令,勿踏小麦,违者斩,后丞相马踏麦田,欲自绝,主簿言《春秋》大义,丞相曰:’违法不惩,何以服众?吾当刑之。’遂割发,所言为此事乎?”(出自《曹瞒传》,原文:常出军,行经麦中,令"士卒无败麦,犯者死"。骑士皆下马,付麦以相持,於是太祖马腾入麦中,敕主簿议罪;主簿对以春秋之义,罚不加于尊。太祖曰:"制法而自犯之,何以帅下?然孤为军帅,不可自杀,请自刑。"因援剑割发以置地。)
“是也。其次,下者有过,何以对之?”曹操问我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。
“轻罪可宽也,如官渡之时,丞相焚通袁绍书信,曰:‘昔袁绍强盛,吾尚不得自保,何况君辈乎?’宽容如此也。”(出自《三国志·魏武帝纪》:公收绍书中,得许下及军中人书,皆焚之。《魏氏春秋》:公云:"当绍之强,孤犹不能自保,而况众人乎!")
“得之半也,犯禁者,当惩之,如昔日吾对蹇硕叔也。”(据《曹瞒传》:造五色棒,县门左右各十馀枚,有犯禁者,不避豪强,皆棒杀之。后数月,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,即杀之。)曹操回想起往事,说道。
关键词: